人工智能推进中国老年学研究

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老年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推动老年人口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延长健康寿命,更关键的是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经济、文化和公共事务。确保老年人在“养”、“依”、“乐”、“安”四个方面得以实现,增进个人福祉,推动社会整体的和谐和进步,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人口基础,也促进老年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2022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2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8004万人,占总人口的19.8%;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978万人,占总人口的14.9%。伴随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中国的家庭结构呈现小型化、少子化、离散化的趋势。这一趋势带来了独生子女家庭、无子女家庭、无配偶老年人、丧偶老年人数量大幅增加。人口结构持续老龄化不仅会影响代际和谐和社会活力,同时也会削弱国际竞争力。为有效应对这一挑战,需要创新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利用高新科学技术,不断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提升他们的社会参与感,维护社会整体的稳定性和活力。这些都是中国的老年学应该及时研究、破解的难题。

大量研究显示,人工智能及其相关技术的应用为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供高效的护理服务以及支持老年人独立生活、积极参与社会等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因此,要推动老年人口高质量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挑战,人工智能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第一,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升生活质量。人工智能在这一领域的主要作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动监控系统。通过分析来自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如心率、血压和活动水平等,人工智能能够实时监测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一旦监测到异常参数,系统将自动向医护人员或家属发送警报,确保老年人的健康安全得到及时关注。二是个性化服务。基于个人的健康记录和实时数据,人工智能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具体而个性化的饮食和运动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自身的健康状况。同时,语言模型作为虚拟健康助手,通过语音交流提供服务,如提醒服药和预约医生等,以提升老年人的生活便利性和自我管理能力。三是远程医疗。人工智能通过远程医疗服务不仅使居住在偏远地区的老年人能够获得及时的医疗咨询和服务,还能够确保更多的老年人获得必要的医疗关怀,从而扩大服务的可及性和覆盖面。这项技术有助于弥补地理上的医疗资源差异,为老年人提供更广泛、更便捷的医疗服务,促进整个社会的医疗资源均衡发展。

第二,提升老年人认知水平。有研究表明,人工智能驱动的认知训练软件可以有效改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这类软件通过提供定制化的训练计划,能够有效地针对用户的特定需求,帮助改善认知能力。人工智能设计的软件,可用于提升记忆力、注意力、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老年人保持大脑活力和认知功能。此外,人工智能还通过监测和分析老年人的日常行为模式,利用智能家居技术,识别出与认知障碍相关的行为变化。这种技术不仅可早期甄别显性的认知衰退,还能发现潜在的认知问题,为医疗专业人员或家属及早干预提供依据。

第三,提供情感支持和陪伴。聊天机器人和社交机器人可以与老年人进行互动,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和抑郁症状,提供必要的虚拟社交活动。机器人还可以识别心理健康问题的迹象,及时向医务人员通报潜在的问题,尽早进行干预。同时,人工智能辅助的心理治疗为老年人提供了一种新的心理健康护理途径,它可根据用户反馈不断调整内容,确保治疗方法符合用户需求。通过这一方式,专家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和评估老年人的情绪和心理健康状况,从而提升心理治疗质量。

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广还面临一些挑战。第一,将人工智能应用到老年人口中,特别在数据保密、知识产权和责任追究等方面,政策依据还不够完整。第二,高成本的人工智能技术,可能会限制低收入群体或居住在边远地区的老年人获取和使用这些技术。第三,数字鸿沟的存在导致了老年人对新技术的担忧,使得老年人处于社会边缘,减少了他们的社会参与度,产生了与社会脱节的无力感。第四,老年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接受度和适应性依然有一定的障碍。

要应对这些挑战,应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问题导向,做好顶层设计,完善机制,切实落实积极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让全体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合理的人口资源基础。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制定法律法规,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政府部门要积极制定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的法律法规,加强人工智能在老年人中的应用监管,确保技术能够合法、合理使用,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保障他们的权益,促进他们的社会参与。此外,要明确责任追究机制,确保技术的合法、安全、可靠使用。

第二,增加资金投入,创新智能服务体系,提高人工智能技术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政府可以提供补贴或财政支持,使这些技术对低收入群体更加可及,同时鼓励开发成本更低、易于获取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促进技术的广泛应用。

第三,弥补数字鸿沟,提高老年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接受度和适应性。做好适老化技术开发、适老化定向服务、适老化精准调研反馈,增强老年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了解和信任。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培训和教育,帮助老年人更好地理解和适应新技术,同时设计老年人友好的界面,以确保人工智能应用和设备更符合他们的使用习惯和能力。

第四,关注老年人需求,确保人工智能技术进步与中国社会文化环境相协调。结合传统文化中的尊老敬老价值观,开发更多帮助老年人与家人保持联系的功能,如智能通信和家庭共享平台,促进家庭和谐。考虑到老年人群体的多样性,应支持老年人在本地方言和文化语境中的交流,以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增强他们的社会参与感和满足感。

第五,多学科合作,促进人工智能技术满足老年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人工智能工程师应与医疗专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老年学研究者深度合作,更好地理解老年人在生理、认知、运动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需要,以确保开发的技术真正符合老年用户的实际需求,为老年人提供更便捷、个性化的服务,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4年06月20日第6版

作者:刘梦

Like (0)
Previous 2024 年 6 月 20 日 上午9:00
Next 2024 年 6 月 20 日 上午9:15

猜你喜欢